欢迎访问辽宁省保温材料协会
辽宁省保温材料协会

辽宁保温网咨询电话:

024-31812752

您的位置:保温材料协会 > 专家论坛>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0-09-24 08:41:14 来源: 作者: 阅读量:3484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2020.09.23

黑龙江省鸿盛建筑科学研究院总设计师、中国侨联特聘专家、黑龙江省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保温材料协会顾问   林国海


2020年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认真阅读后,我作为一名建筑业的老兵,心情无比愉悦,倘若能够按“意见”要求上下协同、扎实作为,未来,中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新型建筑工业化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一定会成为世界品牌。但高兴之余,不禁心头犯堵,忧虑重重,其原因何在?

行业内众所周知,建筑业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均是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的,不是执行“意见”。当某一行业或某一技术领域已有相关技术标准时,即便是多么给力的“意见”,都必须将“意见”的要求转化成相关的技术标准或升级原有的技术标准,“意见”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否则,只能是隔靴挠痒,中看不中用。

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文件,重点提出了如下8项任务:1、健全标准规范体系;2、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3、优化部品部件生产;4、提升装配施工水平;5、推进建筑全装修;6、推广绿色建材;7、推行工程总承包;8、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2017年12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编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对业内公开发布实施(以下简称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出台后,各省市自治区为了迎合这部“评价标准”,也分别“高 仿”出台了地方的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其技术内容同出一辙。就是这部“评价标准”桎梏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创新发展。何出此言呢?因为“评价标准”高调混凝土预制率,只有使用预制混凝土构件【PC(Precast Concrete)预制混凝土构件简称为PC构件】组合的建筑才是装配式建筑,才算是符合“评价标准”条文规定,也就是说,“评价标准”是以一个建设项目混凝土预制率的多少为基本衡量准则,即便是使用了“创新”技术,只要是混凝土预制率达不到“评价标准”的条文规定,就不能给予认定为装配式建筑。

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初心是什么?老兵认为: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 、降低建安消耗、降低建安成本、四节一环保、标准化统筹相关专业的配套部品,实现建造技术“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的转变。所以,评价一个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装配式建造,其基本准则应着眼于该建设项目是否充分体现了“初心”,是否实现了建筑工业化,不应以预制混凝土与现浇混凝土的数量之差作为评价装配式建筑的唯一标准。否则,“评价标准”就不是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而是预制混凝土构件(PC)的评价标准。倘若把装配式建筑认定为就是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组合,则,会使一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好的、接地气的、践行“初心”的、符合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技术和新部品反而变成了“另类”,被“评价标准”扼杀在摇篮里或挡到了门外,不能享受国家或地方的任何政策支持。也就是说,有“评价标准”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横刀立马,再好的“创新”也不能浮出水面,再给力“意见”也不会达到预期。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绝不应像“评价标准”所规定的那样,仅仅高调混凝土预制率,以混凝土预制率的多少为基本衡量准则,而应借鉴新型制造业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去实现建筑行业的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和产业革命,引领建筑行业由建筑大国向建筑强国升级。

“评价标准”应以某种技术是否体现“初心”;是否实现了建筑行业的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和产业革命;是否实现了所有组合部品均为工厂标准化制造;是否实现了保温、结构、防火、装饰、机电、配套部品等一体化成套技术集成;是否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免维护;是否实现了条文规定与行业发展现状相匹配;是否做到了建筑结构安全可靠等等,依托上述,“评价标准”所规定的预制混凝土构件(PC)不应是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唯一代表,只能说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而已,所以,“评价标准”不应打着装配式建筑这杆大旗沽名钓誉,干的却只是预制混凝土构件(PC)这点事,不应用一个点去代表一个面,更不应用一个点去否定一个面。否则,将严重制约和阻碍我国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创新发展。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不应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更不应“叶公好龙”。应在“智造”上寻找突破口、应在“接地气”上寻找突破口、应在全方位“配套技术”集成上寻找突破口。具体点说,就是装配式建筑要与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有机结合、装配式建筑要与装饰保温结构一体化建筑技术有机结合、装配式建筑要将工厂预制技术与现场浇筑技术有机结合、装配式建筑要与相关专业的标准化配套部品有机结合、装配式建筑要与BIM技术有机结合,只要我们将这些“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扬长补短,相互成就,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将会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就能快速扭转当下的装配式建筑只是在一线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依赖政府持续的政策红利和实在的资金补贴发展,但在其它城市就截然不同,可谓冰火两重天的窘态。

当今,中国的建筑规模世界老大,但在建筑工业化发展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倘若我们起步就跑偏、起步就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起步就跟着“老外”的后面模仿或山寨、起步就被“评价标准”桎梏,中国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就不会有突破性的或颠覆性的进步,就不会有新时代建筑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长此以往,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才能摘掉?建筑工业化的低谷何时才能走出?所以,建筑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独道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将其合力打造成大国驰名品牌,并发扬光大和薪火相传,促进中国装配式建筑技术跻身于世界建筑技术的高端行列,提升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实现由建筑制造向建筑智造、由建筑数量向建筑质量、由建筑品质向建筑品牌这一质的飞跃,彰显建筑大国领跑者的风范。

综上所述,要有效落实好以往的或当下的“意见”,老兵认为,当务之急应首先将《评价标准》尽快补充修订或暂时休眠停用。以行业发展需求和现实存在问题为导向,通过相关交叉学科的技术创新和政产学研用金的有机融合,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好的、接地气的、践行“初心”的、符合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的新思路、新学科、新技术和新部品快速推向前台,并为其健康成长“精准把脉”、为其高质量发展“实在助力”,我国建筑行业的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和产业革命将会迅速步入快车道。

奇迹,是由执着者、言变者、思变者、求变者创造的,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坚守“初心”,敞开胸怀,不拘一格,不限技术,鼓励创新,以点带面,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在我国一定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祖国的大地上一定是建设科技之花绽放,建设科技硕果累累。

倘若我们背离的太远,是否忘记了当时的“初心”。







Copyright © 辽宁省保温材料协会

备案号:辽ICP备18002894号-4